2014年政府 工作报告

文章来源:发布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时间:2014-02-23 10:02:00 字号:[ ]
 

政府工作报告

——2014223日在石城县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县长 鲍峰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情况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人民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加快推进振兴发展,圆满完成县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运行稳中趋好、好中趋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5亿元,增长10.1%。财政总收入连续五次“三年翻番”,突破5亿元,增长28.2%,增幅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列全市第二;公共财政收入连续三次“三年翻番”,达到3.78亿元,增长27.8%,增幅高于全省9.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55元,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4223元,增长18.8%;在岗职工人均工资33200元,增长21.6%

(一)苏区振兴有力推进

全力推进苏区振兴政策落地,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和省、市支持。司法部、国务院扶贫办对口支援石城工作顺利展开,制定了三年、八年支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省军区、省卫生厅、江钨集团定点扶持取得明显成效。全年编制上报重大项目460个,进入省、市项目库的个性化项目分别为153个和149个;争取用地指标1964亩,争取资金11.5亿元。积极策应“央企入赣”行动,与大唐集团、中航国际、华润万家、中铁九局等中央企业达成5个项目投资协议,签约总投资27.6亿元。全年开工重点工程60个,列入市重点调度项目4个,完工项目17个,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8.2亿元,增长28.2%

(二)产业发展后劲增强

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0.931.337.8, 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二、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2.8%47.5%,提高了87.5 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4亿元,增长17.6%,增幅全市第一。工业用电量增长42.7%实现工业税收6488万元,增长34%纳税百万元以上企业累计达11家;现代轻纺产业实现税收2400万元。全年在建工业项目30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7.54亿元,增长58%,增幅全市第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8家,总数达27家。工业园区面积达到3800亩,入园企业增加到83家。

旅游影响不断扩大。我县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被省委、省政府列为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石城地质公园获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通天寨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资源保护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琴江镇大畲村被评为全省首批4A级乡村旅游点。石城旅游知名度大幅提升。全年接待游客135万人次,增长29.6%;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增长29%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烟、莲、稻生产稳定。烟叶收购量9.5万担;白莲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量达5500吨;粮食产量9.3万吨,最低保护价收购量2.5万吨。林果业逐步扩大,油茶面积达11万亩,果品产量达3.5万吨。农业产业化取得新进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新增农民合作社57个,总数达155个,入社农户2987户;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2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32家。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9.33万千瓦。

开放型经济运行良好。强化招商责任,扎实开展以会招商、以商招商和小分队专业招商,全年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4个。实际利用外资1773万美元,增长10%;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10.6亿元,增长16.3%。外贸出口连续四年翻番,达到2930万美元,增长212.5%,增幅全市第一。

现代服务业活力倍增。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9.1亿元,增长17.9%;贷款余额43.1亿元,增长38.7%,增幅全市第一;存贷比73%,高于全市12.3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税收3400万元,增长20.3%。房地产业税收增长50.4%。新增货运企业3家;供销流通网络提升项目启动实施住宿餐饮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总数达到935户。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6亿元,增长13.2%三产增加值13.24亿元,增长11%

(三)城乡面貌变化明显

推进县乡总规、控规及城市专项规划、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城乡建设蓝图更加清晰。县城建设完成投资10.2亿元。振兴大道、东环路一期、湿地公园、防洪堤三期全面建成,莲乡大道、东城大道延伸工程基本贯通,东城区建设加快成型,城区绿度、亮度增加,市容市貌整洁有序,“一江两岸”焕然一新。村镇建设完成投资2.6亿元。建设68个新村点、10个和谐秀美中心示范村、15个精品示范点。龙岗--大由公路、丹阳--横江公路升级改造顺利推进,新建通自然村水泥路1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大中型桥梁8座。高速出口至国道沿线综合整治效果突出。小松镇列为“全省百强中心镇、市级示范镇”。全县治理水土流失22.5万亩,造林绿化3.3万亩,被省绿化委命名“示范森林乡镇”1个、“示范森林单位”1个、“示范森林村庄”4个。创建省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村4个、市级生态村29个。石城被评为“2013年中国绿色竞争力十强县”、“全省农村清洁工程先进县”,入围“省级园林县城”候选名单。

(四)民生工作扎实有效

全年民生类支出9.06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62.9%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9173户、城市棚户区改造150户,新建保障房348套。实施扶贫项目42个,完成移民搬迁1319人,全县减少贫困人口15379人,减贫率18.8%,被评为“全省扶贫工作绩效考评A级县”。完成县城自来水取水口上移工程。统筹2000万元解决群众急需实施的农村“五小”工程376个。实施丰山、木兰、横江中小河流治理,完成15座水库除险加固、53个灌区农田渠系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5000亩,被评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268万元,兑现创业优惠政策1490万元。连续9次提高和落实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基本解决民办及代课教师的养老保险,顺利实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建成城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启动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和11个村级“幸福院”项目,屏山、丰山、长天敬老院建设顺利推进。全面落实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镇“三无”特困群众供养等提标提补工作,3.26万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我县被评为“全省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县”“全省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先进县”

(五)社会事业持续进步

富民强县项目通过省科技厅中期检查,与省山江湖办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专利申请授权增加量全省第二,被授予“全省专利进步十强县”称号。实施教育项目160余个,新(改)建校舍9665平方米,建成长天幼儿园,收购民办五中,东城初中并入赣源中学,基础教育通过省政府督导评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建设通过国家验收,文化艺术中心基本完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农家书屋村村普及。高田、珠坑等乡镇完善农村文化阵地,民间文化活动氛围日益浓厚。“石城砚”申报国家非遗通过省级评审。《丰收锣鼓》灯彩节目在央视中秋晚会时空连线现场直播。我县拍摄的首部电影《石城九月》被国家广电总局列为第二批推荐影片。执行档案利用免费,完成到期档案移交进馆工作。整理编印清乾隆十年《石城县志》。我县被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定为“中央苏区全红县”。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县医院、中医院住院楼一期投入使用,成立县精神病医院,新建扩建乡镇卫生院5所,新农合参合率达99%诚信计生工作获省、市好评。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扎实推进。台务、侨务、民族宗教顺利开展。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拥军优属得到加强。老龄老干、妇女儿童、慈善、邮政、通讯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获“全省农村老年体育工作先进县”、“全省老科协工作先进县”称号。“六五”普法扎实推进。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自然灾情监测预报更加到位,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增强建成县应急指挥平台,应急管理工作明显提升。以23个社会管理项目化建设为抓手深化平安创建,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推行“三调联动”、“四级联调”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坚持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制度,开展“打盗抢、保民安”、打击“黄赌毒”等专项行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一年来,政府自身建设持续加强,服务振兴发展的能力稳步提高。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深入开展“治庸、治懒、治散”、反对“四风”活动,核实效能投诉26件,责任追究19人,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各类会议活动下降17%,文件简报缩减15%;厉行勤俭节约,“三公”经费缩减40%认真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审批事项入驻率92.1%,窗口受理事项办结率99.2%。建成“96333”群众信息服务中心,群众诉求办结率100%。深入推进“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实现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双向全覆盖”。依法公开政府信息3.4。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6件、政协提案107,办复率、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100%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强化行政监察、财政监管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坚决查办违法违纪腐败案件,廉政建设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驻县部队、武警消防官兵、公安干警,向省市驻县单位、全县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石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和各界友好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成绩令人欣慰,问题不容忽视。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县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财源基础薄弱,财政收入过度依赖建筑和房地产业,经济运行保障能力不强;产业层次偏低,工业份额小,基地型、产业型、龙头型大项目较少;民生需求依然突出,社会事业还是滞后,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压力大;政府作风和效能建设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苏区振兴发展的攻坚之年。我们要抓住《若干意见》深入实施的重大机遇,用好各种有利条件,坚定按照县委正确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一以贯之抓落实,持之以恒干到底,奋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市委、县委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方针,坚定市委“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继续大力实施“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发展战略,坚持抓改革、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强作风,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稳中求进,全力推进石城振兴发展提速提质提效,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总收入增长18%;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8.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完成省政府、市政府下达的各项控制性计划任务。

重点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形成精简高效的政府组织体系。有序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接好管好中央、省、市下放的审批事项。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加强行政审批绩效管理,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模式,完善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善土地公开出让、政府采购、工程招标投标等制度。推进落实电子招标投标制度,创新服务业务和服务品种,让各类资产、资源的重组、交易和配置充分流动起来。完善提升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全面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健全县、乡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强化市场监管,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联动机制,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公共财政、政府基金、社会保险、国有资本经营等全口径财政预算编制体系改革。改进部门预算编制办法,清理、整合、规范项目支出。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改进预决算报告制度,实行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专项支出公开制度,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实行政府债务统一扎口管理。用好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涉企、涉农规费清理力度。规范土地、建筑及房地产业交易税收征管,探索建立房地产保有环节征信体系。密切关注营改增全面推开后地方税体系改革,加大社会综合治税力度。

深化金融创新改革。完善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正向激励机制,加大对重点工程、民生、“三农”、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在示范镇和有条件的乡镇增设营业网点,推进ATM、自助终端、POS机等延伸进乡镇、进景区。强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拓宽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引进更多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发挥“小微信贷通”、“财园信贷通”等融资功能。推进设立外汇服务中心,提升外汇金融服务水平。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理顺国有资源管理体制,加强对政府性资源、政府融资平台的控制和管理,实现政府资源优化配置、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做好以资源换资本、以资本换产业文章。推进城建公司、旅发公司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鼓励非公资本通过股份经营、合伙经营等途径进入公用事业领域。支持多种所有制以持股、合作等多种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深化土地利用管理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加快县乡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鼓励支持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

(二)深入推进《若干意见》实施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认真研判国家政策和资金投向,进一步完善县级和部门项目库,策划包装上报一批重点项目。抓住司法部、国务院扶贫办对口支援契机,完善争资争项激励机制,加强与相关部委、省厅、市局汇报沟通,积极争取政策、跟踪项目,使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市计划笼子,推进更多政策、项目落地。重点争取鹰瑞梅铁路、蒙西至华中煤运通道东延线、7万吨日供水工程、220千伏变电站等重大项目,以及省级工业园、生态功能区等政策有实质性进展,力争全年争资额12亿元以上。加强央企对接,争取新的央企项目合作。

不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制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石城籍在外经商人士回乡创业,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对稳增长的重要作用。探索PPP模式(公私合作),引导私人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发挥引导作用,主要投向基础设施、重大民生、生态环境和社会事业。在重点工程的安排上,着力提高产业项目和民营投资的比重,政府性投资比重控制在40%以内。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今年计划安排重点工程63个,总投资10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亿元。其中产业项目29个,占46%,年度计划投资13.9亿元,占60%;民生项目32个,占50.8%,年度计划投资8.1亿元,占35.2%;其他项目2个。亿元以上项目25个,占39.7%。创新项目调度机制,强化对责任单位的督查力度,加强现场推动,开展一线比拼,着力破解项目建设难题,确保上半年80%以上的项目开工。

(三)进一步推动工业做强做大

拓展工业平台。加快推进屏山创业园500亩低丘缓坡综合开发项目,扩大小松创业园,完成泉商产业园650亩土地平整,确保新增园区面积1100亩以上。完成小微企业创业园二期建设,积极申报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园项目。抓好园区水、电、路、绿化、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建立入园企业投入产出评估机制,健全园区规划执行监管、违反合同退出等制度,促进园区节约集约用地。加强园区管理,建设密集、效益、绿色园区。

强化招商兴工。更加重视营造全员参与、扩大开放的浓厚氛围,更加重视以商招商,更加重视大项目招商。成立15支产业招商工作队伍,由县领导领队,各乡镇、部门、单位组成,围绕主导产业招商。由分管开放型经济县领导带队,挑选若干名后备干部,组建3支专业招商小分队,派驻闽东南、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专门招商,紧盯央企、大型企业,着力引进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链“链核”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支持组建东莞石城商会、泉州石城商会,聘请招商顾问,选择2-3家中介组织,开展委托招商。深入优化发展环境,加强与入驻客商的联系,通过已落户企业介绍更多企业到石城投资。进一步改进招商考核办法,提高招商实效全年力争实际利用外资1950万美元,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资金11.65亿元,实现外贸进出口3516万美元。

培育壮大企业。完善县领导帮扶重点企业工作机制,加大成长型企业扶持,落实部门支持措施和清费减负等政策,着力为企业证照办理、招工用工、融资扩产等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加快推进钽铌综合开发二期、金华山风力发电项目取得重大进展,万年青水泥二期、兴扬机械等项目竣工投产。力争万年青水泥纳税达1000万元,华欣体育用品、中航钽铌等企业纳税过500万元,荣城鞋业、威尔国际、美满生活等企业纳税超300万元,新增纳税超100万元企业5家以上,种源科技、石诚米粉等企业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鼓励优势龙头企业实施股改,培育1-2家中小微企业进入“新三板”挂牌日程。力争入园企业超百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8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工业税收增长30%以上。

实施创新驱动建立工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及引导资金,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激励,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协同创新,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快矿山机械企业科技创新步伐,促进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推动矿山机械产业发展升级。支持白莲食品加工研究开发,着力提高白莲产品附加值。推动现代轻纺企业引进新型设备和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加强企业创新人才培养,营造企业用人留人良好环境,帮助企业吸纳一批高端管理人才和技术能手。

(四)努力建设旅游强县

完善旅游规划。拓宽旅游发展思路,强化“全境式”旅游理念,整合温泉养生、客家文化、百里荷花、丹霞探奇、特色漂流等五大核心元素,以打造若干生态休闲旅游体验区为目标,编制完善旅游相关规划。出台加快旅游强县建设实施意见,探索旅游综合改革,推进全省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建设。抓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启动申报“中国温泉之乡”,全面打响“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品牌。

建设旅游新亮点。抓好游客集散中心、旅游文化中心(街)、五星级酒店、特色文化展览馆、燕首拦河坝及防洪堤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推进通天寨、大畲荷花园、九寨温泉、赣江源、宝福院塔等景区景点提档升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重点打造小松镇古松、屏山镇红石寨等乡村旅游点,培育一批特色星级农家乐。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鼓励发展民间博物馆、书画院、文化展馆、演艺等旅游文化新业态。编排一台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培育旅游消费新的亮点。

推进旅游项目招商。科学组合通天寨、石马寨、红石寨、堰塘岩、仙桃岩、赣江源以及大畲温泉、何坑温泉、杨坊温泉、九寨温泉和白莲种植带、红色旧址等旅游资源,精心策划包装,推出一批开发前景好的旅游综合体项目扩大招商,促进旅游资源与资本市场对接,引进国内品牌旅游企业,争取旅游招商取得新突破。

加强旅游市场营销。充分运用大型广告牌、公交车、公交站台、电视、网络等载体,加大对赣州、泉州、三明、龙岩等主要客源地的推广力度,同时拓展到南昌、厦门、深圳、广州、上海等地区。推出旅游促销政策,多形式举办特色活动,搭建智慧旅游平台,点对点、面对面展开旅游营销。继续加强赣闽边际金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开辟2-3条旅游精品线路。全年力争接待游客170万人次以上,综合收入5亿元以上。

促进旅游服务业发展。完善加快旅游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促进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商贸、信息等旅游服务业竞相发展。推动白莲、砚台、毛笔等地方旅游商品开发。支持宾馆酒店评星创绿。培育信息服务业,扩大无线网络覆盖。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实施物流中心建设,建立物流联动机制,引进、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鼓励商贸综合体项目建设。

(五)积极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

优化城乡规划体系。围绕建设“绿色赣江源头、别样赣闽边陲、纯朴客家摇篮、秀美白莲之乡、休闲温泉小镇”目标,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乡一体总体要求,推动形成“一主、二副、两轴、五层次、三大聚集区”城乡格局。重点完成县城和乡镇总规修编、控规编制,抓好城镇色调、交通、地下管网、消防、夜景、绿地及教育、商业网点等专项规划,同时,全面启动村庄规划编制,着重完成中心村规划,形成系统完备的新型城乡规划体系。严格执行规划,从严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违章建设,坚持规划、建设、整治一起抓,宣传、教育、引导全民尊重规划、维护规划、共享规划。

加强县城建设和管理。大力推进“四桥三网三市场”、“四路二园三中心”等城市重大项目建设,使城区路网更加通达、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景观更加靓丽。完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综合管理机制和群众参与机制,将工业园区、琴江河县城段纳入城市管理范围,继续增添城市绿度、亮度,强化县城建成区保洁、保养、保绿措施,建立“治脏、治乱、治堵”常态化制度,提升城市网格化、数字化管理水平,推进“省级园林城市”和“生态宜居县城”争创工作。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解决已转移到城镇的农村人口落户、住房、就业和权益保障问题。

推进乡村同步发展。支持小松省级百强中心镇、市级示范镇建设,建成环境优美、特色鲜明、设施完善、产业发达的现代化小城镇。推进圩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支持各乡镇加强圩镇街道、管网、垃圾清理、集贸市场、文卫体设施、河流的建设和管理,提升圩镇承载能力。推进城南、城北两个高速出口承接服务区规划建设,打造集餐宿、超市、加油站、车辆维修、仓储物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速服务区、工业园配套服务区、旅游驿站”,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乡镇发展。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坚持土坯房改造与新村点建设,和谐秀美中心村、精品示范点打造相结合,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清洁工程,突出抓好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大力推广沼气池,着力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推动农业规模发展。重视粮食生产,稳定播种面积26万亩。巩固烟、莲产业,提高烟叶标准化生产水平,种烟3.5万亩,收购11.2万担;种植白莲7万亩,干莲产量6000吨。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农业机械的应用推广,建设一批标准果园、菜园和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登记,扩大特色产业规模。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示范园或产业基地,使农业焕发新生机。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争新发展农民合作社30家,入社农民1000户,辐射带动2000户,每个乡(镇)至少培育1家示范性合作社。引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生产基地对接,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推进现代农业“接二连三”,实现与二、三产业紧密联系,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提升农业建设水平。加强农业农村水利建设,抓好一般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实施小农水重点工程,推进“五小”水利建设,完成丰山、木兰、横江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抓好大由濯龙、屏山亨田、小松古井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核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5000亩。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开展农技人员送科技下乡活动,促进科技服务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培训到人,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青年农民队伍。

(七)持续促进生态保护建设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按照国家级示范保护区标准,完成赣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争取将我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尽快启动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强化节能减排考核,落实减排项目,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制定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落实生态建设保护乡镇负责制,加大考核问责力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增强生态修复功能。启动省级生态县创建活动,增强全社会生态意识和生态保护合力,创建省级生态乡镇2个、市级生态村20个。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实施造林绿化2.8万亩,重点推进县城、圩镇、村庄、景区、干道绿化。完善森林“三防”管理制度,强化封山育林措施,加强责任追究,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行为。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做大油茶产业,推进速生丰产林建设。

抓好生态环境治理。加强环境监管和生态保护,实施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金属污染治理,开展琴江河流域污染整治,强化重点行业工业水污染和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有效治理城市噪声、油烟污染。加强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建设与维护,提高县污水厂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

(八)全力保障社会民生

加大扶贫减贫力度。创新扶贫工作机制,与新农村、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力布局有机结合,大力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加大深山区、地质灾害区贫困群众移民搬迁步伐,推进“进城进园”安置点建设,实现移民搬迁1500人以上,进圩镇、中心村梯度安置500人以上,完成学历教育及劳动力转移1286人。开展中央彩票公益金、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扶贫项目贷款贴息试点。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实施“精确滴灌”式扶贫,提高扶贫精准度。用好用足省产业扶贫资金,推进29个扶贫重点村攻坚,鼓励发展“一村一品”,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全年力争减贫人口13000人以上。

加大民生实施力度。全面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建设保障房248套,改造棚户区400户。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解决农村1.6万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启动356国道屏山段、桐江--木兰公路升级改造,新建通自然村水泥路1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大中型桥梁10座,加快客运场站建设步伐,优化城市公共交通。加强就业创业,新增城镇就业1800人以上、农村转移劳动力2800人以上。坚持“提标与扩面相结合”,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加快完善托底性民生保障体系,全县农村低保保障面提高到5.3%以上。稳步推进工业园企业、特殊群体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积极探索计生二女户困难家庭、失独家庭、空巢老人医养新模式。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确保每个乡镇有一所标准化敬老院,启动县综合福利院、横江洋地敬老院改扩建,推进东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和11个农村幸福院建设。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健全覆盖生产、经营、消费全过程的监测管理制度。

加强公共事业建设。出台促进教育发展意见,优化教育资源和学校网点布局,新建特教学校、文武学校、实验中学,续建省军区希望小学、古樟小学,搬迁进修学校,抓好乡镇公立幼儿园建设和农村村完小以上学校食堂改造、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改造项目,创新对学校、教师及学生的管理评价激励机制,办人民满意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基本药物制度,抓好乡村卫生院(室)标准化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好单独两孩政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推进文化艺术中心、特色文化展览馆市场化运作。抓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无线覆盖工程。全面完成乡镇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工作。推进档案管理规范化。推进县体育中心建设,完善妇女儿童及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举办第二届全县运动会。继续抓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加强社会治理。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原则,加快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大格局。深化法治石城建设,加强普法工作,弘扬文明新风,完善城乡社区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推进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群众诉求表达、权益保障、信息收集研判预警、矛盾纠纷联合化解等工作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坚持干部下沉一级接访,完善网上信访制度,推进“阳光”信访。探索设立流动人口管理中心,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建立多对一帮扶机制,强化对重点人员的服务管理。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安全监管责任体系、立体化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提升社会面管控能力,深化平安石城建设,着力提高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九)不断加强和改进政府治理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府管理,把工作重心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公平正义上来。严格依法行政,更加注重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严格按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强化监察、审计等内部监督,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推进政务公开、办事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践行为民务实作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市有关规定,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纠正“四风”。深入抓好“三送”工作,着力健全改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坚持履职尽责、恪尽职守,保持追求职业荣誉的激情,把促进苏区振兴发展、实现建设美丽石城梦想作为我们奋斗的事业,以事业凝聚人心,用事业激励斗志,靠事业推动工作。坚持心系群众,干前问计于民,干中深入于民,干后惠泽于民,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形成广泛响应、全民行动的良好局面。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廉能风险防控管理,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力度。加强重大项目资金、政府采购、工程招标投标监督管理,规范公务支出,坚持“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深入开展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创新有为,努力开创石城振兴发展新局面

 

 

 

注释:

1.先照后证:商事主体直接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如要从事需许可的生产经营活动,持营业执照和有关材料再向主管部门申请许可。

2.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公司办理工商登记时,实行由公司股东(发起人)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并对缴纳出资情况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

3.小微信贷通:市、县两级财政按11比例筹集资金存入指定合作银行,作为小微企业贷款风险保证金。银行按不低于保证金8倍放大贷款额度,为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一年期以内,100万元以下贷款。财园信贷通:县财政筹集资金存入指定合作银行作为企业贷款风险保证金。银行按不低于保证金6倍放大贷款额度,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一年期以内,500万元以下贷款。

4.PPP模式: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的缩写,意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指政策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政府公共部门的职能并同时也为民营部门带来利益。

5.石诚米粉:指石城县石诚米粉有限公司。

6.新三板:原指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代办股份系统进行转让试点。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扩大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转让试点,扩容至所有符合“新三板”条件的企业。

7.一主、二副、两轴、五层次、三大集聚区:指我县城乡空间结构规划发展定位。“一主”:县域中心(琴江镇)。“两副”:小松镇、横江镇。“两轴”:南北向规划高速公路发展轴,东西向规划高速公路发展轴。“五层次”:县域中心、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基层村。“三大集聚区”:县域中部城镇经济集聚区、县域南部城镇经济集聚区、县域北部城镇经济集聚区。

8.四桥三网三市场:即改造琴江大桥、城北大桥,重建睦富大桥,新建花园大桥;建设自来水管网、污水管网、天然气管网;新建东城农贸市场、城南农贸市场、莲乡农贸市场。

四路二园三中心:四路即莲乡大道、赣江源大道和沿江路的防洪堤三期路段、迎宾大道西段、迎宾南路北路。二园即宝福公园、廻澜公园。三中心即游客集散中心、旅游文化中心(街)、物流中心。

9.现代农业“接二连三”:用市场化理念和工业化办法,以加工和销售倒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种养业与二、三产业紧密联接,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