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章来源:发布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时间:2011-11-07 17:11:00 字号:[ ]
 

政府工作报告

2006225日在石城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县长钟炳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及2005年工作回顾

十五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全县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苦干实干,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十五”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五年“十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8%2005年首次突破10个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5%2005年达7597万元,税收收入占GDP、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8.51932.5优化为2005年的45.223.431.4,一产中种植业与养殖业比例由5248优化为4852,烟莲支柱产业得到巩固壮大;二产比重有所上升,增加值年均增长10.0%;第三产业实现新发展,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0%

“十五”是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的五年。“十大体系”建设顺利推进,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建设被列为市示范县并在全市形成了较强的示范效应。企业改制步伐明显加快,完成了一批重点难点企业改制,五年累计置换职工身份2431人,盘活存量资产5743万元。农村税费配套改革、县乡机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招商引资累计引进内资项目560个,合同引资额和实际进资额分别是“九五”期间的4.7倍和3.7倍。利用外资、出口创汇取得新突破。工业小区建设步伐加快,对外开放平台初步形成。

“十五”是城乡面貌变化明显的五年。共完成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142240万元,相当于“九五”期间的1.7倍。高标准、高起点地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修编,拓宽改造了清华大道、东城大道、琴江东路等9条主要街道,完成了赣江源金圣广场、防洪堤AD标段、琴江大桥拓改、东城汽车站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3.08平方公里扩大到2005年的4.48平方公里,县城人口由2000年的3.55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5.74万人,“一城两区、三横四纵”的城市格局基本形成。村镇规划日趋规范,建设档次明显提高。“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8000万元,完成了206国道石城段改造,实现了所有乡(镇)通油(砼)路,完成通村水泥路建设165公里,交通滞后状况明显改观。农电网改造一、二期工程全面完成,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人口饮水解困项目工程等顺利实施。

“十五”是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五年通过上级鉴定验

收科技成果7项,新增授权专利15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教育教学质量大步提高,共为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4183人,是“九五”期间的3.3倍,考取清华、北大学生各1名,考取少年大学生10名。小松镇被中央精神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小松镇桐江村被省精神文明委评为省级文明村。创建“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顺利通过省政府评审;我县获“全省广播电视先进县”称号。疾病控制体系更加完善,成功防控了“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疾病。我县被国家人口计生委授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圆满完成,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代表江西省接受国家检查验收并顺利过关。我县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

“十五”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五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117元增加到2005年的2419元,增加302元,增长14.3%2005年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3523元,是2000年的1.8倍。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得到较好落实。

“十五”期间硕果累累,2005年更是成绩斐然。一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县人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基本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农业农村经济较快发展。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全县种植烟叶4.02万亩,收购9.13万担,分别比上年增加0.68万亩和0.28万担,入库烟叶特产税917万元;种植白莲2.7万亩,总产量达1466吨,亩产增至54公斤;新开发脐橙面积2775.5亩,脐橙总面积达1.2万亩。农村新经济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建立各类各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45个,新增500万以上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2个,农产品营销企业6个。农民知识化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全年培训农民19456人。新村镇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了所有乡(镇)总体规划及475个中心村或村庄点的规划,审批建设示范点135个,84个拆旧建新点拆除旧房26.1m2,涉及农户2904户,已有1916户在新建。完成新农村改路122公里,改水12座,改厕831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座,新建、修复水利工程263座,新增蓄水能力35m3,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万亩。国家公益林管护工程实施有效,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8%,水土保持、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沼气生态农业建设、农业机械化等工作稳步推进,农村面貌得到明显改观,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工业经济总量稳中有增。2005全县工业经济实现总产值3500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844万元、工业增加值1890万元、销售收入6357万元、利税358万元,分别增长2.6%13.7%6.2%19.3%。工业小区开发建设面积达726亩,建设厂房40000m2,基础设施基本齐全,“五通一平”全部实现,签约入园企业达30家,其中投产企业已有26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245万元、销售收入6842万元、利税460万元,分别增长17.3%15.8%28.1%,安排1000余人就业。主导产业的产值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其中以矿山机械为主的制造业实现总产值4980万元,增长11.3%;服装轻纺业实现总产值3750万元,增长17.9%;食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1740万元,增长7.2%

招商争资工作取得成效。全民创业与招商引资实现双赢,全县已有1400多名外出务工能人回乡创业,创办各类经济实体600多家。引进内联项目202个,签约资金和实际进资分别比去年增长93%86%;签约外资项目4个,签约资金149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44万美元(其中现汇进资185.5万美元),实现外贸出口58万美元。向上争资争项成效显著,我县国家扶贫重点村由16个增加到21个,全年向上争取各类资金超亿元,较大型的项目有:农村国债公路、通村水泥路、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退耕还林补偿、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烟水工程、城镇供水、城网改造等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城市建设成效明显,县城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各乡(镇)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已全面完成,东城汽车站竣工投入使用,防洪堤C标段建设、琴江东路拓改、清华大道拓宽取得进展,莲花万景城形成中心市场,兴隆花园、南悦花园、紫荆花园、体育花园等精品住宅小区初具规模。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区交通秩序、占道行为、“三河”污染、环境卫生的集中整治成效明显。村镇建设势头强劲,编制了475个村庄规划,实现村镇建设投资11095.5万元。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丹阳至小姑15公里、秋溪至洋地15公里的国债公路改造,新开工建设通村水泥路88公里,建成46公里,新增10个行政村通水泥路。赖坊至际头隘战备公路已开工建设。电力通讯等设施得到加强,投资60万元扩建了万吨水厂和进行了自来水管网铺设。投资5192万元改造了城乡电网。通信设施建设有新发展,新增6个移动通信基站,新增14个联通通信基站。

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明显。“十大体系”建设扎实有效,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全市的标兵,政策法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技术标准等部分优势体系某些方面走在全市前列。“三合一”整合资源组建了县产权交易中心,并实现规范运作,提高了产权交易“阳光度”;全县国有、集体资产转让及土地出让均实现进场交易,并在全市率先启动了经营性国有资产进场公开招租,产权交易效益得到最大化显现,其中柳家庄铁矿开采权公开拍卖增值7.9倍,从90万元起拍到801万元成交。惩防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广大干部群众依法加强监督和接受监督的意识明显增强。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服务中心、矿山机械产业局等机构正式成立并开始运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成效。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企业改制改革步伐加快,全年盘活资产1482万元,安置职工1100人。农村税费改革力度加大,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和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工作落实到位。国有资产管理、投融资、财政、医疗卫生、行政审批等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和谐平安创建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完善,全年共发放社会养老保险金1040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127万元,发放城市低保、农村特困救助资金552万余元。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42人。基本完成安全生产大纲的编制工作,深入开展了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确保了安全生产态势的平稳。“打、防、控”能力得到提升,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健全了不稳定因素及信访隐患的“定期报告、要情专报、专项抄告、零报告”等制度,落实了“三办”排查、“六办”督查、领导下访和定期接访等制度,对重要信访问题实行了八联单交办制度,妥善处理了一批信访疑难问题,信访秩序明显好转。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通过省、市验收科技成果2项,申请国家专利4项,申办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5项,填补国内空白1项。“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2004年提高5个百分点,高考本科上线人数按万人比保持在全市前四名,在“第六届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中11篇作品获得世界级大奖。“石城客家灯彩”作为江西省第一批向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选派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节并取得良好反响。加强了公共卫生、疾病控制体系建设,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老年人气排球队在全省首届气排球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并代表全省参加全国第二届老年人气排球赛。全县广电网络全部实现联网,省下达我县“村村通”工程任务提前完成。人口、资源、环境得到和谐发展,全面落实了农村计划生育“一卡通”等优惠政策,人口出生得到有效控制;严格保护耕地,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取得新成果,严格执行了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拍、挂”制度,确保了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完成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评审工作和通天寨景区的水泥公路建设。第二轮《石城县志》的续修工作稳步进行。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得到落实。民族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宗教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成效。金融、保险、水文、气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得到增强。防震减灾、救灾救济、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残联、妇幼、儿童、老干、老龄、外事侨务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主动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县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各91件、90件,办理质量有较大提高。充分发挥工商联、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作用,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妇女禁赌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活动有声有色。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广大干部思想认识得到统一,为民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积极开展部门行风民主评议活动,有效促进了机关作风转变,树立了政府良好形象。切实加强依法治县工作,“四五”普法顺利通过省、市验收,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明显增强。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稳步推进,第六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

各位代表,五年奋斗铸就的辉煌令人欣慰,五年的成绩着实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增强了我们站在新的起点谋划新一轮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各界人士和各位代表及驻县单位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在全县各条战线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驻县部队官兵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政府工作,为石城建设做出贡献的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增长速度慢;工业经济发展未取得突破,与全省、全市发展水平差距很大;财政增收压力较大,收支矛盾比较突出;一些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工作作风不够务实,工作效能有待提高。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采取措施解决,从而不断实现新的发展和跨越。

二、十一五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经济能否实现争先进位缩差距的重要阶段。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以更深邃的眼光来分析石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从更高的起点谋划新一轮发展的新目标,以更大的力度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今后五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完善体制机制,大力实施“调头向东,推进农业产业化,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建设开明开放石城、绿色生态石城、和谐平安石城,为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奋斗目标是: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18亿元,年均增长9.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600元;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工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大大提高,服务业层次逐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改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2010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2000万元,年均增长9.6%;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十一五”期末城市化率提高到33%;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各类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200元,年均增长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70元,年均增长1.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2‰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明显实效,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进一步好转,建设繁荣和谐石城取得明显成效。围绕“十一五”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奋斗目标,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大招商兴工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努力打造对接平台,加快与沿海发达地区的体制、观念、交通对接和融合;协调城乡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平安石城。

各位代表!新形势催人奋进,新事业振奋人心。今后五年,我们要充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发展。一要牢牢把握天时。“天时”就是机遇。机遇是发展的前提。当前,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我国转移,沿海发达地区相关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我们谋求联动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全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返哺农业、城市返哺农村的阶段,国家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公共服务倾斜,对财政困难县乡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为我们寻求和谐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全市经济正进入新一轮上升阶段,“十五”积蓄的能量持续释放,为我们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从石城自身情况来看,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县上下思发展、图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这为我们实现追赶型发展凝聚了强大动力。可以说,十一五将是石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黄金发展期。我们必须不失时机抓住机遇,吃透政策,用活政策,谋求对策,推动发展。二要充分挖掘地利。“地利”就是资源优势。地利是发展的条件。发展经济的过程,实质就是挖掘、提升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过程。我们要善于审视自身,努力挖掘各种有利条件:矿产、旅游、生态资源丰富;烟叶、白莲等农业产业资源独具特色;矿山机械、南金纸、轴瓦等工业传统产业具有较广泛的知名度和技术基础;广大干部群众奋发有为,一大批石城籍优秀人才还在外创业,人力资源丰富。同时,随着泉州—南宁和济南—广州高速公路的即将建设,石城也将凸现交通优势。我们必须充分把握因地而生的各类资源,加快资源转化和运用,变资源条件为经济发展优势,加快石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三要积极营造人和。“人和”就是社会氛围。人和是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实现“十一五”的宏伟目标,需要我们全县上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努力营造一种干事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让一切劳力、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营造平等竞争、共谋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舆论环境,使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要进一步集中民智、凝聚民心、调动民力,把全县人民群众的力量团结到谋发展、促发展上来,凝聚成为推动石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滚滚洪流。      

三、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对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全会精神,围绕市委“一条主线,六个重点”工作部署和县委“166”工作目标思路,坚持农业产业立县、招商兴工富县、民营经济兴县,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和争资争项力度,着力巩固壮大烟叶、白莲、油茶、矿山机械、南金纸、食品加工和服装轻纺业,突出抓好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全力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建设、学校建设、农村合作医疗六项实事,加快调头向东,推进农业产业化,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进程,提升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水平,着力打造开放石城、生态石城、平安石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指标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2580万元,增长8%;实现工业总产值 4.2亿元,增长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68万元,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430万元,增长1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00万元,增长10%;财政总收入798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36万元,按可比口径分别增长5%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84元,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2470元,增长2.1%;实际利用内资4亿元,外资1000万美元,三资企业出口创汇300万美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2‰以内。

为完成新一年的目标任务,推动新一轮发展强势开局,今年将着重抓好以下七方面的工作:

(一)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新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护农政策措施,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围绕“五新一好”的主要内容,加大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的整合力度,安排200万元资金全力抓好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新发展。

加大农业产业建设力度。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做优做大烟叶、白莲两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果业、油茶、生猪、鳗鱼四大有潜力产业。确保全县种植烟叶4.1万亩,收购10万担,力争种植4.5万亩,收购11.25万担;力争白莲种植3.1万亩,总产达1860吨;继续采取干部示范、招商引资、资金扶持等措施发展果业,年内县财政安排30万元用于果业开发,力争全县新开发以脐橙、温柑为主的果业0.5万亩。制定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并落实扶持政策措施,力争全县新开发和改造油茶面积1万亩。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大力培育发展壮大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力争全县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2个、营销企业7个。加大农民知识化培训力度,完成1.55万农民的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

抓好村镇规划建设。坚持群众积极性高优先,基础条件好优先,示范辐射强优先的“三优先”原则,扎实、稳步地推进新村镇建设,力争全年新增、完善新村点100个,建成精品示范点10个。加强村镇规划管理,全面完成中心村和规划布局村庄点的建设规划编制。着力抓好“三清三改”,结合实际推进“四普及”,改善人居环境。整合各方面资金支持新村点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整体推进新村镇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统筹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抓好2万亩基本烟田建设,继续实施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人口饮水安全、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烟水配套工程、农村沼气建设等项目。重视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做好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工作,实施好国家公益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等工程。重视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

(二)以培植优势产业为核心,力促工业经济新突破

着力培优扶强优势产业。加大对矿山机械、南金纸业、食品加工、服装轻纺等行业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资金、用地、供水、供电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倾斜鼓励和引导矿山机械、食品加工、南金纸等产业的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姻,并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引入资金、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促进企业创新,推进产品的升级和新产品的研发,延长产业链,扩大企业规模,力争培育出产值超1000万元的企业和产值超亿元的产业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做优品牌,做大市场,形成同行业企业之间有序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着力完善工业小区建设。坚持“依法、规范、效率、有序”的原则,抓好工业小区开发建设,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逐步完善工业小区功能,探索和理顺园区建设管理机制、项目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园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全面规划和分步实施园区内经营性用地的市场化运作,完善园区开发的资金平衡机制,确保园区开发的可持续性。着力引进利税高、规模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关联度大的企业落户工业小区,努力提高工业小区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

着力实施工业重点项目。做活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文章,下大力气引进实施附加值高、对财政贡献大的项目。对莹石矿精选、铁矿开发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和矿山机械大型先进设备生产项目,成立专门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采取县领导挂点项目、政府委派经济顾问、工业部门挂牌督办、每月调度、每季检查等行之有效的办法,为项目建设提供最宽松的环境、最优惠的政策、最全面的服务,促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力争年内莹石矿精选、铁矿开发等项目产值均达1000万元以上。对维信生物、天元纺织等已试投产项目,继续实行县领导挂点、相关服务单位帮扶制度,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生产、经营、用工、扩建等实际问题。

着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加强民营企业创业辅导,抓好信息网络、教育培训、融资服务和综合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帮助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用地难、招工难问题。根据企业经营情况积极试办非全额担保、循环担保、联户联保等贷款担保形式,适时引入自然人担保制度,努力化解民营企业融资瓶颈。引导和扶持民营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资本运营、品牌合作、协作配套等形式快速扩张,形成一批上规模、实力强的优势民营企业。重视企业人才培训储备工作,努力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具有较强经营决策能力、市场应变能力、资本运营能力的本土企业家队伍。

(三)以十大体系建设为依托,增强经济发展新活力

纵深推进十大体系建设。围绕“巩固、完善、落实、提高”的目标,不断巩固扩大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成果,使之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切实加大惩防体系建设力度,健全人事、资金、土地交易、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各种重大权力行使的监督制度和约束机制。积极做好示范试点体系的增点扩面工作,全力打造全市人力资源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示范样板,争创智力经济和智能经济新优势。认真抓好政策文件的完善、执行和政策效应评估,搭建更加健全的政策框架。加大支柱产业技术标准研制和实施力度,重点抓好《紫石牌烤烟综合标准体系》的实施和《矿产机械行业协会企业标准体系(草案)》的评审并实施,促进工农业支柱产业的培植壮大。

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切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入推进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乡(镇)站所改革。继续抓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着力解决事业单位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人浮于事的矛盾。积极深化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县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财政改革,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认真做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收尾工作,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投融资、粮食流通、水利水管等方面的改革。

努力创优经济发展环境。牢固树立创业光荣,争贡献、比业绩、争一流、创事业的思想观念,着力创优开明开放的思想环境;大力推进政务公开,认真制定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着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程,规范执法行为,加大对乱收费、乱摊派、乱检查、乱罚款的查处力度,着力创造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抓好机关效能建设,加大企业投诉的调查处理力度,严厉打击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完善跟踪服务、预约办理、一次性告知、审批代理等制度,着力建立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建立健全融资担保网络,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加强银企合作,着力建设保障有力的融资环境;深入开展社会各界民主评议部门活动,加大社会各界监督力度。

(四)以招商争资工作为重点,提升外向型经济新水平

切实加强项目库建设。坚持“以项目建设为纲”,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导向、扶持重点和长珠闽地区产业转移动向,及时准确掌握信息,并精心策划、筛选论证和包装好一批体现特色、发挥优势的工业、基础设施、农村发展等新项目、大项目,着力提高工业项目的比重。创新项目开发储备机制,拓宽项目开发渠道,建立多层次项目库,实行项目动态管理,建立项目调度管理、项目专家咨询、投资项目发布制度,提高项目质量。

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坚持以引进工业项目、大项目、外资项目为主、进一步掀起上下联动、政企互动的招商引资新热潮。加强对招商信息的掌握和分析,加大对招商工作的指导力度,健全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在加大小分队和信息员专业招商力度的基础上,强化驻点招商、挂职招商。注重发挥民间商会、协会的作用,依托骨干企业以商招商、鼓励优势企业嫁接招商,培育多元主体招商。注重产业招商,突出以矿山机械、矿产品加工、服装针纺、食品加工等工业项目及其配套产业的招商,加快产业聚集和产业链延伸,提升招商引资规模和水平。

积极争资争项。紧抓国家加大农业、科技、教育、卫生、交通等领域投入的机遇,加强项目开发建设,积极“跑”部“进”厅,争取国家、省、市的大力扶助。落实项目责任单位,健全项目跟踪责任制,集中人力、物力、精力争取济南至广州高速公路取道石城、乡村国债公路、打叶复烤厂、农村安全饮水、县城电网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农村社区服务体系等事关石城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项目。进一步加强调度督查,硬化考核机制,实现全年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9000万元以上,比上年增长12%以上。

进一步推动全民创业。积极营造“全民创业、和谐崛起”的创业氛围,引导和支持百姓创家业、干部创事业,突出能人创企业。大力实施“回归工程”,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能人带资金、带技术、带管理、带人才回乡投资兴业,逐步建立外出务工与回乡创业的双向流动机制,形成“人回流、厂回迁、业回创”的创业局面。

(五)以多元化投资为途径,谋求发展条件新改善

强化经营理念,提升城市品位。把经营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运用市场的手段对城市的各类资源、资产进行运作与管理,以实现城市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运用多元化筹资手段,努力化解收储资金短缺瓶颈,加大城市征地、拆迁力度,切实做活土地收储“文章”,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科学制订土地利用规划、有序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有效控制供地总量、严格执行土地招、拍、挂制度,谋求土地资产效益的最大化,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坚强的资金保障。逐步把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推向市场,激活民资参与市政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严格依法实施新规划,抓紧做好城区控制性详规和县城主要街道街景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工作;严禁城市规划区零星分散个人自建房,全面推行商品房开发,建立商品房政府指导价机制;大力推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抓好防洪堤BC标段、兴隆东路、西城农贸市场、新宾馆等工程建设,完成县城主干道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在县城主干道增设交通信号灯和交通隔离防护栏设施,增设23个停车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快赣江源大桥建设、琴江东路拓改和东城贸易城建设,拉动东城新区容量的扩张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积极开展以市容环卫和交通秩序为重点的城市综合整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加强公路建设,提升交通档次。做好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完成官桥――际头隘二级公里改造任务,开工建设湾里――长乐公路。开工改造高田至岩岭县乡公路,开工建设100公里通村水泥路,完成晏子前大桥、山下大桥建设,开工建设徐坊大桥和长江大桥。千方百计向上争取公路建设资金,想方设法拓宽公路建设的筹资渠道,实现公路建设投入多元化,加速公路建设步伐。

推进基础建设,改善发展条件。抓好赣江源生态保护和通天寨旅游开发,启动九寨温泉项目及公路建设,筹建石城阻击战纪念园,保护并逐步修复客家文化古迹,搞好主要旅游景点的信息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县城电网改造,完成城南变电站建设并投入使用,提升城区供电能力。优化西城区自来水管网结构,加快东城新区管网的铺设,确保生产生活用水。加快发展邮政、通信事业,抓好广电、移动、联通、电信的基站建设和管线埋设,满足经济和社会对信息的需求。  

(六)以和谐平安创建为契机,促进社会事业新进步

抓好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执行现行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抓好计生村民自治,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社会抚养费征管,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和清洁生产。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基本农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强化县城环境综合治理。

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快发展科技教育卫生事业。广泛开展科技下乡、科技进企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才工作,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适用人才、引进紧缺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统筹各类教育发展,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推进素质教育。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网点布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把职校建成省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加快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县财政配套90万元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农村人口参合率达85%以上。

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大力实施城镇公民职业化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不断拓宽就业渠道。认真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突出加大以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为重点的社保扩面和基金征缴力度,推进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管理工作。启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扎实做好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保障农村“五保户”的合法权益。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预警、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责任追究、和谐创业保障等五大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巩固“和谐平安石城”创建成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从严整治行业霸头、交通安全、阻碍征地拆迁等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农资、食品、药品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防止和减少一般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继续深入贯彻《信访条例》,依法加强信访工作。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高市民道德水准和城乡文明程度。认真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坚持重大问题与人民政协协商,认真听取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各阶层的意见。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启动“五五”普法,推进法制建设,强化法律援助,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

繁荣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自办文化。开发利用客家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客家文化研究活动,保护并逐步修复客家文化古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善广播电视服务功能,提高舆论监督水平和播出质量。做好《石城县志》和乡镇志的续修编纂工作。加强价格市场监管。加强“双拥”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继续关心支持妇儿、老年、残疾人、慈善等事业,认真做好水文、气象、防震减灾、救灾救济、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等工作。

(七)以一切为民为宗旨,实现依法行政水平新提高

树立和谐的行政理念。政府工作要牢固树立“长远谋事、朴实做事、科学办事”的行政理念,在指导思想、工作作风、落实手段上追求和谐统一,做到长期与近期目标相结合,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一致,目标与过程相统一。坚持“长远谋事”,用战略眼光、全局观念来谋划发展,以正确的政绩观对待工作,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致力于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培植、工业经济做强等夯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坚持“朴实做事”,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欢迎的事,低调做事不张扬,少说多干不贪功,力争“做一事成一事”;坚持“科学办事”,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工作,按客观规律办事,用科学方法落实,多干顺应民意、适应市场的事,多干利于形成内生机制的事。始终牢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工作宗旨,从群众意见大的地方、百姓难处多的地方、富民发展慢的地方、社会矛盾集中的地方做起,让人民群众来检验和评判我们的工作,尽最大努力让人民群众满意。

推行务实的工作作风。要坚持做到“静心干事不浮躁”,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埋头苦干不飘浮,脚踏实地不夸张开拓进取不自满。要坚持做到“循序渐进不急躁”,始终保持一种坚韧的毅力,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稳健做事而不急于求成,服从大局而不牺牲大局。要坚持做到“善待群众不烦躁”,始终保持一种为民的胸怀,关心群众疾苦,面对群众的事情不推诿,解决群众的问题不拖拉,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耐心听取群众的呼声,热心解决群众的困难。

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民主决策和集体决策制度,探索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的决策机制,聘请政府顾问、政策专家参与决策,确保能吃透上级政策、提出发展对策、做到科学决策。进一步完善政府工作规则,规范行政程序;加快出台规范性文件,规范政府行为。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制订更加合理的工作考评方案,做到科学考核。进一步强化行政行为监督,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行政效能告诫制度,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打造廉洁政府。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加强政府职能和政府行为的法定化,严格按程序办事,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我们激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中共石城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同心同德,为圆满完成2006年及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开明、开放的新石城而努力奋斗!